每年新生入学,长达一个月的新生教育都紧扣这样的议题:如何有意义地度过大学四年的生活。如孔夫子所言:“立世先立身,为学先为人”,大学是治学之所,但不是“职业培训所”。大学承担着服务*的重任,着力培养拔尖人才、创新人才,而人才不仅仅是智者,也应该是胸怀天下的仁者。
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,很多校长在欢迎新生的同时不忘谆谆告诫:为学先为人。别让你的大好青春,浪费在急功近利和投机主义上。
警惕醉生梦死、退缩、投机主义这三种人生观
——北京大学原校长王恩哥
对于很多年轻的北大人来说,缺少的往往不是雄心壮志,而是“守正笃实,久久为功”的精神。
守正,就要有主心骨。做人不能没有主心骨。没有挺拔的脊梁,再光鲜亮丽的外表也只是浮华,没有精气神,没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,这个人是立不起来的。
1919年7月,北大教授胡适在少年中国学会演讲时,提到三种人生观是“少年中国”的仇敌:“*一种是醉生梦死的无意识生活,第二种是退缩的人生观,第三种是野心的投机主义。”虽然时代已经改变,但这三种错误的人生观并没有完全失去市场,仍然值得我们警惕。希望同学们把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扣好,传承和弘扬北大精神,积攒和激发正能量,铸就守正、刚毅的主心骨,再来观察社会万象、制订人生规划,那时对一切疑惑和彷徨就会洞若观火、清澈明了,自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。
笃实,就是要脚踏实地,埋头苦干。北大提倡博雅教育,希望同学们不要囿于一隅,处理好“专”与“博”的关系,抓住可以利用的时间广泛涉猎,研习古今中外的经典。未来几年是大家打基础的阶段,既是打学问的基础,也是打人生的基础,这个基础要宽一点、厚一点、深一点才好。
久久为功,就是要有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定力,有持之以恒的毅力。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,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,难免遇到荆棘坎坷。不能见风就是雨,不能当墙头芦苇,头重脚轻根底浅。如果这样,就做不了大学问、大事业。各位要想获得成功,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,希望各位同学要有踏石留印、抓铁有痕的劲头,不要目光短浅,为急功近利所驱动。
爱因斯坦说过,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更像一条狗
——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玉良
韩愈说过“古之学者必有师”,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,必定会有一个导师。这个导师可以是学校的老师,也可以是亲戚、朋友、同学。因此,在严格的意义上,真正的“自学成才”并不存在。韩愈还说——“师者,传道授业解惑也”,与此对应,学生们来到复旦大学自然就是为了“悟道”、“受业”和“释惑”。
你们都会归属于某个专业学科,因此你们当然将要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,这或许可以认为是学生的“受业”。
然而,英国的哲学家、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曾经批评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学教育: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卑微到只教给学生某些学科专业的一部分知识,古代书苑中的哲学家给弟子传授的却是智慧。
当时,爱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呼吁:“仅有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有尊严的生活。……虽然,通过专业知识的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,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。……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道德有深切感受,否则,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。”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粗,但是爱因斯坦不是一个讲粗话的人。
反观当前,现代职业极度分化、多元化,导致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。各类具有明确职业指向的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,让教育的意义变得越来越窄。学校设定的教学内容只是为了就业这个很好的目标,这似乎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,为社会提供一种即时的服务,但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在“制器”而不是“育人”。它严重违背了“以人为本”的教育基本原则,因为人不应仅仅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部件。
事实上,现在的大学——包括复旦大学在内,毕业生的职业和所学专业的对口比例逐年下降,而且已经降到很低了。换言之,你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并不一定是跟你学的专业有关的。这就迫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念、方法、内容进行新的思考,并做出相应的改变。
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:综合性的大学,比如复旦大学,必须有别于通常的职业学校。大学不能沦为金耀基先生批评的那种“职业培训所”。
因此,专业知识固然重要,你们来到复旦大学当然要认真地学习足够的专业知识,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,也是卑微的。恰如爱因斯坦一贯的观点,纯粹的专业技能学习并不能保证你学好专业,有时反而会“扼杀文化生活和专业的精神基础”。
专业知识是必须学习的,但是作为复旦大学的学生,更重要的是“悟道”。
以名利为人生目的,将蝇营狗苟、迷乱一生
——南京大学校长陈骏
南京大学孕育诞生了一批甘于奉献、不为名、不为利的杰出校友,他们诚朴雄伟,有“敢为天下先”、追求卓越的壮志,无哗众取宠之心。他们以奉献作为人生的目的,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,为了科学探索的需要,心甘情愿奉献一生,他们赢得了世人的敬重。
程开甲先生就是其中的一员,他为了*的需要不断改变专业方向,直至长期坚持在戈壁滩上工作。我们请教他是什么鼓舞着他这么做、是什么支持着他坚持不懈,程先生向我们反复强调了奉献精神。他说:“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,应该具备的很重要素质就是奉献。只要*需要,就要义无反顾。”
这种默默无闻、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可贵的南大精神,需要我们去不断地发扬光大。我想,不同的人生追求决定着不同的人生态度。以享乐为人生目的,将庸庸碌碌、空虚一生;以名利为人生目的,将蝇营狗苟、迷乱一生;以奉献为人生目的,将通往成功、快乐一生。很多事物看似平淡无奇,却不可或缺。那些在基层一线、平凡岗位无私奉献,做出不凡业绩的人,才是可亲、可敬又可学的。在现实生活中,甘于奉献的人们才是快乐的、幸福的。
能够考入名校的学生,大多是高中里的“学霸”。在今年的开学典礼上,很多校长却对“学霸”们敲起警钟——比起考试成绩,大学更看重的是学习的兴趣和研究的潜力。
思考和质疑比烂熟于心的知识更彰显独立人格
——清华大学原校长陈吉宁
做清华人,首先要养成独立的人格。独立人格,是做人的核心品性,它来自独立的思考、大胆的质疑和批判性思维。
同学们,你们都是以高分考进来的,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们熟知的知识和认知都是对的。从现在起,你们要学会质疑,要善于质疑,要勇于挑战。“破山中贼易,破心中贼难”,敢于质疑和挑战,就迈出了“不唯书、不唯上、不从众”的*一步。人文学院王步高教授在一次课上讲到岳飞《满江红》的真伪问题,一位学生提出:“河南话里没有入声韵,岳飞是河南人,《满江红》是押入声韵的,所以这首《满江红》值得怀疑。”王老师虽然不同意这名同学的观点,但高度肯定了他的质疑精神。
在大学里什么是好学生?好学生不再是像过去那样把已有的知识烂熟于心,而是能够独立思考、敢于质疑,能发现问题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。这是一个人的心智走向成熟、走向独立的过程。当你们今后进入社会,在面对他人的质疑和指责,不被理解、不被欣赏的时候,只有具备了独立人格,才能始终坚持心中的理想追求,充满信心地去迎接挑战,始终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。
做清华人,就是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。坦率地讲,你们以往的高分,大多来自应试教育环境中对于特定问题寻找标准答案,而大学需要的是自己主动去寻找问题。文小刚教授对我说,清华大学学生找老师往往是因为学习、生活上遇到了困难,而不是因为有了好的想法或者有意思的问题。兴趣是很好的老师,积极主动才能发现问题,消极被动只能让生命慢慢耗尽。王小勤教授也跟我说,中美两国学生很大的区别就是主动性和激情,他见过很好的学生都是会主动提问的学生。这种主动性不仅体现在学习上,也体现在人生的态度上。
只有充满激情地去探索、去思考,积极主动地投入和行动,你的大学生活乃至人生才会更加精彩。